本篇文章围绕了 CSS 的核心知识点和项目中常见的需求来展开。虽然行文偏长,但偏基础,适合初级中级前端阅读,阅读的时候请适当跳过已经掌握的部分。
这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比较久,也参考了许多优秀的文章,但或许文章里还是存在不好或不对的地方,请多多指教,可以评论里直接提出来哈。
小tip:后续内容更精彩哦。
CSS 的核心功能是将 CSS 属性设定为特定的值。一个属性与值的键值对被称为声明(declaration)。
color: red;
而如果将一个或者多个声明用 {} 包裹起来后,那就组成了一个声明块(declaration block)。
{
color: red;
text-align: center;
}
span {
color: red;
text-align: center;
}
“规则集中最后一条声明可以省略分号,但是并不建议这么做,因为容易出错。
CSS 中的注释:
/* 单行注释 */
/*
多行
注释
*/
在 CSS 文件中,除了注释、CSS 规则集以及 @规则 外,定义的一些别的东西都将被浏览器忽略。
CSS 规则是样式表的主体,通常样式表会包括大量的规则列表。但有时候也需要在样式表中包括其他的一些信息,比如字符集,导入其它的外部样式表,字体等,这些需要专门的语句表示。
而 @规则 就是这样的语句。CSS 里包含了以下 @规则:
除了以上这几个之外,下面还将对几个比较生涩的 @规则 进行介绍。
@charset[1] 用于定义样式表使用的字符集。它必须是样式表中的第一个元素。如果有多个 @charset 被声明,只有第一个会被使用,而且不能在HTML元素或HTML页面的style 元素内使用。
注意:值必须是双引号包裹,且和
@charset "UTF-8";
平时写样式文件都没写 @charset 规则,那这个 CSS 文件到底是用的什么字符编码的呢?
某个样式表文件到底用的是什么字符编码,浏览器有一套识别顺序(优先级由高到低):
Content-Type: text/css; charset=utf-8
@import[3] 用于告诉 CSS 引擎引入一个外部样式表。
link 和 @import 都能导入一个样式文件,它们有什么区别嘛?
@supports[4] 用于查询特定的 CSS 是否生效,可以结合 not、and 和 or 操作符进行后续的操作。
/* 如果支持自定义属性,则把 body 颜色设置为变量 varName 指定的颜色 */
@supports (--foo: green) {
body {
color: var(--varName);
}
}
层叠样式表,这里的层叠怎么理解呢?其实它是 CSS 中的核心特性之一,用于合并来自多个源的属性值的算法。比如说针对某个 HTML 标签,有许多的 CSS 声明都能作用到的时候,那最后谁应该起作用呢?层叠性说的大概就是这个。
针对不同源的样式,将按照如下的顺序进行层叠,越往下优先级越高:
理解层叠性的时候需要结合 CSS 选择器的优先级以及继承性来理解。比如针对同一个选择器,定义在后面的声明会覆盖前面的;作者定义的样式会比默认继承的样式优先级更高。
CSS 选择器无疑是其核心之一,对于基础选择器以及一些常用伪类必须掌握。下面列出了常用的选择器。 想要获取更多选择器的用法可以看 MDN CSS Selectors[5]。
条件伪类
行为伪类
状态伪类
结构伪类
伪元素
优先级就是分配给指定的 CSS 声明的一个权重,它由匹配的选择器中的每一种选择器类型的数值决定。为了记忆,可以把权重分成如下几个等级,数值越大的权重越高:
可以看到内联样式(通过元素中 style 属性定义的样式)的优先级大于任何选择器;而给属性值加上 !important 又可以把优先级提至最高,就是因为它的优先级最高,所以需要谨慎使用它,以下有些使用注意事项:
在 CSS 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子元素会继承父元素对应属性计算后的值。比如页面根元素 html 的文本颜色默认是黑色的,页面中的所有其他元素都将继承这个颜色,当申明了如下样式后,H1 文本将变成橙色。
body {
color: orange;
}
h1 {
color: inherit;
}
设想一下,如果 CSS 中不存在继承性,那么我们就需要为不同文本的标签都设置一下 color,这样一来的后果就是 CSS 的文件大小就会无限增大。
CSS 属性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属性默认都是能继承父元素对应属性的,那哪些属性存在默认继承的行为呢?一定是那些不会影响到页面布局的属性,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对于其他默认不继承的属性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属性值来控制继承行为:
在 CSS 的世界中,会把内容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排列显示。正常情况下会把页面分割成一行一行的显示,而每行又可能由多列组成,所以从视觉上看起来就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而这就是 CSS 中的流式布局,又叫文档流。文档流就像水一样,能够自适应所在的容器,一般它有如下几个特性:
脱流文档流指节点脱流正常文档流后,在正常文档流中的其他节点将忽略该节点并填补其原先空间。文档一旦脱流,计算其父节点高度时不会将其高度纳入,脱流节点不占据空间。有两种方式可以让元素脱离文档流:浮动和定位。
在 CSS 中任何元素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盒子,而一个盒子是由 4 部分组成的:内容(content)、内边距(padding)、边框(border)和外边距(margin)。
盒模型有 2 种:标准盒模型和 IE 盒模型,本别是由 W3C 和 IExplore 制定的标准。
如果给某个元素设置如下样式:
.box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padding: 10px;
border: 1px solid #eee;
margin: 10px;
}
标准盒模型认为:盒子的实际尺寸 = 内容(设置的宽/高) + 内边距 + 边框
所以 .box 元素内容的宽度就为 200px,而实际的宽度则是 width + padding-left + padding-right + border-left-width + border-right-width = 200 + 10 + 10 + 1 + 1 = 222。
IE 盒模型认为:盒子的实际尺寸 = 设置的宽/高 = 内容 + 内边距 + 边框
.box 元素所占用的实际宽度为 200px,而内容的真实宽度则是 width - padding-left - padding-right - border-left-width - border-right-width = 200 - 10 - 10 - 1 - 1 = 178。
现在高版本的浏览器基本上默认都是使用标准盒模型,而像 IE6 这种老古董才是默认使用 IE 盒模型的。
在 CSS3 中新增了一个属性 box-sizing,允许开发者来指定盒子使用什么标准,它有 2 个值:
视觉格式化模型(Visual formatting model)是用来处理和在视觉媒体上显示文档时使用的计算规则。CSS 中一切皆盒子,而视觉格式化模型简单来理解就是规定这些盒子应该怎么样放置到页面中去,这个模型在计算的时候会依赖到很多的因素,比如:盒子尺寸、盒子类型、定位方案(是浮动还是定位)、兄弟元素或者子元素以及一些别的因素。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视觉格式化模型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可以结合上图看这个 W3C 的文档 Visual formatting model[6]。所以这里就简单介绍下盒子类型。
盒子类型由 display 决定,同时给一个元素设置 display 后,将会决定这个盒子的 2 个显示类型(display type):
对外显示方面,盒子类型可以分成 2 类:block-level box(块级盒子) 和 inline-level box(行内级盒子)。
依据上图可以列出都有哪些块级和行内级盒子:
所有块级盒子都会参与 BFC,呈现垂直排列;而所有行内级盒子都参会 IFC,呈现水平排列。
除此之外,block、inline 和 inline-block 还有什么更具体的区别呢?
对内方面,其实就是把元素当成了容器,里面包裹着文本或者其他子元素。container box 的类型依据 display 的值不同,分为 4 种: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把 img 这种替换元素(replaced element)申明为 block 是不会产生 container box 的,因为替换元素比如 img 设计的初衷就仅仅是通过 src 把内容替换成图片,完全没考虑过会把它当成容器。
参考:
格式化上下文(Formatting Context)是 CSS2.1 规范中的一个概念,大概说的是页面中的一块渲染区域,规定了渲染区域内部的子元素是如何排版以及相互作用的。
不同类型的盒子有不同格式化上下文,大概有这 4 类:
其中 BFC 和 IFC 在 CSS 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直接影响了网页布局,所以需要深入理解其原理。
块格式化上下文,它是一个独立的渲染区域,只有块级盒子参与,它规定了内部的块级盒子如何布局,并且与这个区域外部毫不相干。
1、 自适应两栏布局
应用原理:BFC 的区域不会和浮动区域重叠,所以就可以把侧边栏固定宽度且左浮动,而对右侧内容触发 BFC,使得它的宽度自适应该行剩余宽度。
<div class="layout">
<div class="aside">aside</div>
<div class="main">main</div>
</div>
.aside {
float: left;
width: 100px;
}
.main {
<!-- 触发 BFC -->
overflow: auto;
}
2、清除内部浮动
浮动造成的问题就是父元素高度坍塌,所以清除浮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父元素的高度恢复正常。而用 BFC 清除浮动的原理就是:计算 BFC 的高度时,浮动元素也参与计算。只要触发父元素的 BFC 即可。
.parent {
overflow: hidden;
}
3、 防止垂直 margin 合并
BFC 渲染原理之一:同一个 BFC 下的垂直 margin 会发生合并。所以如果让 2 个元素不在同一个 BFC 中即可阻止垂直 margin 合并。那如何让 2 个相邻的兄弟元素不在同一个 BFC 中呢?可以给其中一个元素外面包裹一层,然后触发其包裹层的 BFC,这样一来 2 个元素就不会在同一个 BFC 中了。
<div class="layout">
<div class="a">a</div>
<div class="contain-b">
<div class="b">b</div>
</div>
</div>
.demo3 .a,
.demo3 .b {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10px;
}
.contain-b {
overflow: hidden;
}
针对以上 3 个 示例 ,可以结合这个 BFC 应用示例 配合观看更佳。
参考:CSS 原理 - Formatting Context[9]
IFC 的形成条件非常简单,块级元素中仅包含内联级别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当IFC中有块级元素插入时,会产生两个匿名块将父元素分割开来,产生两个 IFC。
子元素在水平方向上一个接一个排列,在垂直方向上将以容器顶部开始向下排列;
节点无法声明宽高,其中 margin 和 padding 在水平方向有效在垂直方向无效;
节点在垂直方向上以不同形式对齐;
能把在一行上的框都完全包含进去的一个矩形区域,被称为该行的线盒(line box)。线盒的宽度是由包含块(containing box)和与其中的浮动来决定;
IFC 中的 line box 一般左右边贴紧其包含块,但 float 元素会优先排列。
IFC 中的 line box 高度由 line-height 计算规则来确定,同个 IFC 下的多个 line box 高度可能会不同;
当内联级盒子的总宽度少于包含它们的 line box 时,其水平渲染规则由 text-align 属性值来决定;
当一个内联盒子超过父元素的宽度时,它会被分割成多盒子,这些盒子分布在多个 line box 中。如果子元素未设置强制换行的情况下,inline box 将不可被分割,将会溢出父元素。
针对如上的 IFC 渲染规则,你是不是可以分析下下面这段代码的 IFC 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It can get very complicated once you start looking into it.
对应上面这样一串 HTML 分析如下:
参考:Inline formatting contexts[10]
水平居中:当一个块要在环境中水平居中时,设置其为 inline-block 则会在外层产生 IFC,通过 text-align 则可以使其水平居中。
垂直居中:创建一个 IFC,用其中一个元素撑开父元素的高度,然后设置其 vertical-align: middle,其他行内元素则可以在此父元素下垂直居中。
偷个懒,demo 和图我就不做了。
在电脑显示屏幕上的显示的页面其实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水平方向是 X 轴,竖直方向是 Y 轴,而屏幕到眼睛的方向可以看成是 Z 轴。众 HTML 元素依据自己定义的属性的优先级在 Z 轴上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开,而这其实就是层叠上下文所要描述的东西。
我们对层叠上下文的第一印象可能要来源于 z-index,认为它的值越大,距离屏幕观察者就越近,那么层叠等级就越高,事实确实是这样的,但层叠上下文的内容远非仅仅如此:
在看层叠等级和层叠顺序之前,我们先来看下如何产生一个层叠上下文,特定的 HTML 元素或者 CSS 属性产生层叠上下文,MDN 中给出了这么一个列表,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元素都会产生层叠上下文:
html 文档根元素
声明 position: absolute/relative 且 z-index 值不为 auto 的元素;
声明 position: fixed/sticky 的元素;
flex 容器的子元素,且 z-index 值不为 auto;
grid 容器的子元素,且 z-index 值不为 auto;
opacity 属性值小于 1 的元素;
mix-blend-mode 属性值不为 normal 的元素;
以下任意属性值不为 none 的元素:
transform
filter
perspective
clip-path
mask / mask-image / mask-border
isolation 属性值为 isolate 的元素;
-webkit-overflow-scrolling 属性值为 touch 的元素;
will-change 值设定了任一属性而该属性在 non-initial 值时会创建层叠上下文的元素;
contain 属性值为 layout、paint 或包含它们其中之一的合成值(比如 contain: strict、contain: content)的元素。
层叠等级指节点在三维空间 Z 轴上的上下顺序。它分两种情况:
普通节点的层叠等级优先由其所在的层叠上下文决定,层叠等级的比较只有在当前层叠上下文中才有意义,脱离当前层叠上下文的比较就变得无意义了。
在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如果有多个元素,那么他们之间的层叠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以下这个列表越往下层叠优先级越高,视觉上的效果就是越容易被用户看到(不会被其他元素覆盖):
参考:彻底搞懂CSS层叠上下文、层叠等级、层叠顺序、z-index[11]
CSS 的声明是由属性和值组成的,而值的类型有许多种:
而还有些值是需要带单位的,比如 width: 100px,这里的 px 就是表示长度的单位,长度单位除了 px 外,比较常用的还有 em、rem、vw/vh 等。那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又应该在什么时候使用它们呢?
屏幕分辨率是指在屏幕的横纵方向上的像素点数量,比如分辨率 1920×1080 意味着水平方向含有 1920 个像素数,垂直方向含有 1080 个像素数。
而 px 表示的是 CSS 中的像素,在 CSS 中它是绝对的长度单位,也是最基础的单位,其他长度单位会自动被浏览器换算成 px。但是对于设备而言,它其实又是相对的长度单位,比如宽高都为 2px,在正常的屏幕下,其实就是 4 个像素点,而在设备像素比(devicePixelRatio) 为 2 的 Retina 屏幕下,它就有 16 个像素点。所以屏幕尺寸一致的情况下,屏幕分辨率越高,显示效果就越细腻。
讲到这里,还有一些相关的概念需要理清下:
设备屏幕的物理像素,表示的是屏幕的横纵有多少像素点;和屏幕分辨率是差不多的意思。
设备像素比表示 1 个 CSS 像素等于几个物理像素。
计算公式:DPR = 物理像素数 / 逻辑像素数;
在浏览器中可以通过 window.devicePixelRatio 来获取当前屏幕的 DPR。
像素密度也叫显示密度或者屏幕密度,缩写为 DPI(Dots Per Inch) 或者 PPI(Pixel Per Inch)。从技术角度说,PPI 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 DPI 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
计算公式:像素密度 = 屏幕对角线的像素尺寸 / 物理尺寸
比如,对于分辨率为 750 * 1334 的 iPhone 6 来说,它的像素密度为:
Math.sqrt(750 * 750 + 1334 * 1334) / 4.7 = 326ppi
DIP 是特别针对 Android设备而衍生出来的,原因是安卓屏幕的尺寸繁多,因此为了显示能尽量和设备无关,而提出的这个概念。它是基于屏幕密度而计算的,认为当屏幕密度是 160 的时候,px = DIP。
计算公式:dip = px * 160 / dpi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